“江南丝竹”传承与发展 ——音乐专业部举行民乐组教研活动
2021.05.25


     2013年4月,我校成为“江南丝竹”的保护单位,2019年10月成为第二批杭州市非遗传承教学基地。学校持续注重对“江南丝竹”乐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。








5月12日至13日,我校音乐专业部民乐教研组邀请到了陈霞芬、骆介礼、厉行佳三位演奏家为校学生“江南丝竹”乐队进行指导与座谈。




陈霞芬,国家一级演奏员,扬琴演奏家



骆介礼,国家一级演奏员,琵琶演奏家


厉行佳,国家一级演奏员,二胡演奏家




     学生“江南丝竹”乐队演奏了《欢乐歌》《运河春早》《三六》《苏堤漫步》等江南丝竹曲目。三位演奏家对江南丝竹演奏进行深入讲解,并进行了教学演奏。对各声部乐谱进行细节调整,对乐队成员进行单独指导,使成员们对乐曲的演绎更加灵活细巧,婉转动人。同学们以近距离观摩学习的方式,细致观察了专家们的示范,并欣赏了由陈霞芬、骆介礼、厉行佳等多位演奏家们带来的娴熟悦耳、行云流水的乐曲演奏。同学们为演奏家优美雅致的演奏所倾倒,纷纷表示受益匪浅,很想马上回去摸索,体会刚刚的演奏片段。



     民乐教研组长戴自磊老师说,“口传心授是传统器乐类非遗项目民间传承的主要方式。口传“传”的是音乐旋律的大致走向、常规演奏手法的运用;心授“授”的则是一些不可言传的模糊性信息,需要乐手通过加花、增减、即兴等技术技巧手段,结合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,对乐谱进行创编,而这个“细微”的变化过程正是非遗传统器乐创造核心“即兴”的具体体现,所以定期请各传承人来校为学生们授课,希望江南丝竹能够在年轻一代中尽可能原汁原味传承下去。”





    “德者,性之端也;乐者,德之华也。”本次江南丝竹教研活动,使学生们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以及对演绎乐曲时技巧与情感的呈现,深入了解江南丝竹“细、小、轻、雅”的乐曲特点与内涵,对演奏曲目有了更深的体会与共鸣。


 撰稿人:刘思妍

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