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日,杭州艺术学校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走进桐庐县分水实验小学,为那里的孩子们送上了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。
这两所相距遥远的学校因“江南丝竹”而结缘。“江南丝竹”是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,音乐风格小、轻、细、雅,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。2008年,杭州申报的“江南丝竹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。
2013年4月,杭州艺校成为“江南丝竹”的保护单位,2019年10月成为杭州市非遗传承教学基地。2020年12月,国家级非遗项目“江南丝竹”杭州艺术学校传承基地杭州市文化馆传承点以及“陈霞芬名师工作室”正式揭牌。为了传承和推广国家级非遗项目,陈霞芬工作室推广展开一系列的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,促进江南丝竹融入校园。
分水实验小学,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,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。该校也是浙江省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之一,长期重视艺术教育,不少学生对江南丝竹有着浓厚的兴趣。目前,学校有了一支比较完整的江南丝竹乐队。
当天的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内容丰富,杭州艺校为分水实验小学的师生们送去了“六个一”:一份协议、一场揭牌仪式、一场小型音乐会、一次零距离的辅导、一堂音乐党课和一次教学互动。
在众人的见证下,国家级非遗项目“江南丝竹”杭州艺术学校传承基地桐庐县分水实验小学传承点正式揭牌。随后,两所学校的校长共同签署了“非遗进校园”共建协议书,未来,双方将在“江南丝竹”的传承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。
紧接着,一场小小的音乐交流会奏响。音乐会的主角儿是来自两个学校江南丝竹小乐手们。
分水实验小学的小朋友们先后演奏了 《小星星》《茉莉花》《雪绒花》《赛马》等曲目,虽然技术算不上娴熟,但他们一板一眼,有模有样,将乐曲演绎得清新可爱。
杭州艺校的同学们则带来了《运河春早》《欢乐歌》等曲目,行云流水,余音绕梁,展示出较高的专业水准,博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。
等乐手们演奏完毕,杭州艺校资深教师、扬琴专家陈霞芬老师现场给予点评,指导教学,展开教学互动。
“丝竹声声清入耳,琴弦阵阵守初心”,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,秉着学史力行、学史育人的理念,杭州艺校的洪迪老师还带来了一堂精彩的音乐微党课。党课通过讲述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创作《红旗颂》背后的故事,带领孩子们赏析音乐,分析乐曲的主题、体裁、结构,深切感受了这首乐曲中浓烈的爱国情怀。
“与分水实验小学的合作,将进一步拓宽江南丝竹艺术的传承,为江南丝竹提供更广阔的平台,促进江南丝竹融入校园。同时,也是学校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举措。”杭州艺校校长胡素方表示,接下来,双方将开展一系列共建活动。杭州艺校会定期安排优秀、专业的教师以线上或线下课堂的形式开展江南丝竹的指导,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,地方音乐课堂,校本教材研讨,定期组织双方学校师生乐团的演出等等交流形式,与分水实验小学共同探讨、学习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编辑:姜雄